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党校人微讲坛 | 习近平知青岁月里的经济思想探索与实践——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一)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崔学军
时间:2017-10-16
16
2017-10
16:08

  编者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9月30日,哈尔滨市委党校召开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崔学军等青年教师纷纷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学科发展和思想认识分享感悟、畅谈心得体会。今日首推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崔学军的体会文章《习近平知青岁月里的经济思想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知青岁月里的经济思想探索与实践——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 崔学军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接受延安电视台节目专访时说过一段话:“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2]

  这段话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在知青岁月里找到历史起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人,无不为习近平在艰苦岁月里克服困难、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所感动。进一步仔细品阅读会发现,在知青岁月里也闪现着习近平经济思想探索实践的轨迹。当本书记者采访梁家河大队前任支书梁玉明时问:“当时习近平那么年轻,又是一名外来的知青,为什么大家推举他来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玉明回答:“因为近平年轻、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大家相信他肯定能把我们村里的工作做好”。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可以认为所说的“头脑灵活”,更主要指经济头脑灵活,能把大队里的生产搞上去、改善人民的生活。这灵活的头脑中显现着经济思想的内涵。

  一、知青岁月是产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点

  学习是青年习近平产生经济思想的来源。习近平在知青岁月里没有虚度,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尤其是阅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原著。通过学习钻研经济学经典名著《资本论》,掌握了经济学基本理论。不仅仅读原著,还钻研思考。当年与习近平同一窑洞的雷平生介绍说,“近平就一个观点找相关参考书籍比较,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跟别人讨论。”[1](p41),“他看了关于《资本论》不同版本沿革的知识,推崇郭大力、王亚南版本”(p44)。当年非常熟悉习近平的曹谷溪说,习近平通读了三遍《资本论》,写了厚厚十八本读书笔记”。(p313)

  通过当事者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习近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的学习,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钻研、讨论、思考等方式的探索,逐渐形成有见解的经济思想。这也许仅仅属于启蒙阶段,但为今后成熟、系统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社会生产实践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知青岁月是探索习近平经济思想实践的起点

  20岁那年,习近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成为习近平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也是习近平实践探索经济思想的起点。

  习近平当知青时曾说过:“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1](P81)。这说明他当时就明白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真理要靠实践检验的道理。习近平就是通过当时农村生产活动实现了对经济思想理论的探索实践。

  习近平通过梁家河大队这样一个小的经济社会单元,进行了其经济思想理论的探索实践。习近平和社员一道通过打井、打坝、修公路等经济手段,发展经济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习近平所做的这些看似平常普通的实事,却反映出其运用经济思想理论日渐娴熟。

  (一)分工理论的运用

  通过对习近平开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进行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蕴涵着经济理论思想。

  从经济理论看,在梁家河单一农业生产结构的基础上,开办铁业社,这是马克思所说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按产业结构理论上划分,这是第二产业;开办代销店、缝纫社属于商业服务业,这是第三产业。这样梁家河大队生产力布局由单一的第一产业农业,形成一二三产都具备的初步格局。这也许仅仅是产业结构理论应用的雏形,可能不标准、不成熟,但这是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现实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产业发展理论的做法。

  经济学理论认为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开缝纫店,把妇女从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行擅长的缝缝补补也可以赚到工分;男人也从不擅长的缝纫领域退出来专心从事擅长的农业生产,大家各自发挥自身特长,劳动效率和收益都得到提高。开代销店节省了劳动力因路途遥远外出买东西耽误的时间,大家可以专心生产,使强壮劳力从以前每天最高赚到10个工分,增长到每天赚12个工分,并且保持赚取最高工分的天数增多。铁匠、售货员不用下地干活用手艺赚工分,铁业社生产的农具还可以卖到邻村用来增加经济收入。

  由此想到,马克思对产生社会分工的原因做了如下精辟论述:“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恩格斯对手工业与农业的社会化分工曾作出高度的评价: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生产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恩格斯认为,由于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当时梁家河农业的生产情况看,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减少农业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二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即积累人力资本来提高生产率;三是通过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在这三个途径中,减少劳动力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的分工和交换才来得比较现实。在当时农民增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加大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交换来增加社会财富和农民收入不失为一条好途径。青年习近平正是巧妙地运用经济思想探索出一条适合梁家河发展的路子,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二)循环经济思想的体现

  对于为什么要发展沼气,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电视台专访时说过一段话:“首先是我做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一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一天我翻到《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有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我很兴奋,我觉得沼气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

  青年习近平把发展沼气作为梁家河大队的经济切入点,用今天的话来说,修沼气池也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当时烧柴少,连草都很少,有“填鞋煮面”的故事。修沼气池既解决燃料、照明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村民砍柴、拔草,为修复生态起了关键作用。沼气池还有效处理农村粪便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沼气肥料转化成农业肥料种地,这些都蕴含着循环经济思想。这体现了习近平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早期探索。

  (三)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思想

  习近平为什么要带领大家打淤坝地?

  分析当年梁家河大队基本情况得知,要想完成县里下达的粮食增产“五年翻两番”任务,必须增加土地种植面积。因为在劳动、土地、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中,劳动、生产技术等要素无法短时间内提高,能做到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增加土地种植面积。发展生产力必须利用自然。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么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当取决于: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打淤坝地就是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垦土地,既可以增加土地面积,又使旱田变水田,提高了粮食产出率。为此,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百姓共打了5块淤坝地,增加了生产要素中土地的供给,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这充分反映了习近平对经济理论熟练地运用。

  (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思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开篇就介绍了陕西缺少蔬菜。习近平从农科院要来蔬菜种子、从四川学种烤烟技术,种蔬菜、种烤烟即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也满足当地需求增加供给,烤烟技术提高了烟叶的经济附加值,满足需求,这恰恰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相一致。可见,当时习近平敏锐的注意到对农业种植结构问题,并作出探索性的实践。

  三、知青岁月是确立习近平经济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

  2015年2月13日,已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再次来到梁家河,回忆知青岁月时说道:“我的人走了,但我把我心留在了这里。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从那个时候”就决定“为老百姓办好事”,恰恰体现了习近平在知青岁月里确立了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初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梁家河的经济生活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习近平曾经把郑板桥的一首诗改动过几个字,表示他的体会,诗中说: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梁家河村,他与老百姓情同一家。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正是通过知青岁月的锤炼,在经济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后来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知青岁月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2] 人民网.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EB/OL]

编辑: 卢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