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党校人微讲坛 | 把负重当作提升的不凡岁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四)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
时间:2017-10-20
20
2017-10
17:25

  把负重当作提升的不凡岁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四)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 梁桂芝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系列采访实录的形式,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故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从京城少年到两脚泥巴一身土的庄稼汉的生活突变与巨变,就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未必能够坦然接受。但是,不足16岁到23岁,我们今天仍被称为孩子的七年时间,习近平同志完成了思想上的重要升华,把讨生活的逃避变成了为改变群众贫穷现状而放弃回城的自觉自愿,这就是他今天执政为民的根基所在。

  习近平的劳动、读书、思索的知青岁月,是广大青年的励志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与乡亲们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磨砺了他的坚强意志;虚心向群众学习、努力在实践中学习,拓宽了他的社会视野;扎根基层、与劳动群众打成一片,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代青年就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勇于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接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青春历练,才有望不负伟大的时代,成就人生的精彩。七年艰苦岁月,劳动生活的乏味,习近平用他独特的方式加以调剂。在书籍匮乏的梁家河,习近平想方设法找书求书,因为读书与思考紧密相连。 “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从阅读与思索中,习近平带领群众创造了许多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习近平把负重当作提升的知青岁月,是今天党员干部履职尽责、一心为民的生动教材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习近平说,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从习近平自述的这一心路历程和他在艰苦岁月里矢志不渝的追求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鲜明而强烈的群众观念,而这正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法宝,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在十九大召开的当下,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更需要党员干部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发扬革命传统,密切联系群众,不断锤炼党性、提升素质,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凝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势头。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不知未来如何的境况下,习近平同志没有颓丧,没有绝望,恰恰相反,他站在厚重坚实的黄土地上,汲取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养分,为今日中国铺开一条更加宽广、更加辽远的奋斗之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全球环境下,作为东方大国担当的中国青年应该树立远大志向,心系国家,心系天下,做好知识储备,为更加美好的未来书写无悔的青春。

编辑: 卢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