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党校人微讲坛 | 从习近平知青岁月中找寻青春的答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十)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全媒体和信息化中心 石 银
时间:2017-10-30
30
2017-10
13:48

从习近平知青岁月中找寻青春的答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十)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全媒体和信息化中心 石 银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通过19篇访谈稿真实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奋斗的青春岁月。在这七年里,面对艰苦的环境,青年习近平既来之则安之,不怕吃苦、踏实劳动、用心为村民办实事,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称他为“好后生”。而青年习近平也在这段历练中,一步一步跨越了身体上、心灵上的“苦”,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心灵上的成长,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品格,确定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这种在逆境中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为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一、内心的价值标准指引着行动的方向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青年习近平不但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反而选择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在逆境中成长成才的经历无疑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再也不会遇到习近平总书记经历的上山下乡的“苦”,也尝不到“苦”的滋味。但有些青年却经历着另外一种“苦”。这种“苦”不是来自于物质上的匮乏,而是来自于精神层面,是内心私欲无限膨胀而无法满足的“苦”。这种“苦”都是自私自利惹下的祸。 有些青年,内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得没得到实现,什么都要最好的,不顾别人的感受,只想自己享受,不想付出与奉献,坐享其成还理直气壮,做什么事都要计较、比较,我能收获什么,是名还是利?如果都没有,那这些事情就与自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稍有不顺自己的心意,没达到设想的人生,就开始怨天尤人,意志消沉、颓废。凡此种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让自己时刻处于痛苦煎熬中,苦不堪言。还有一些青年,顺风顺水时洋洋得意,遇到挫折、困难时,要么垂头丧气,失去斗志,没有了自信,要么破罐子破摔,浑浑噩噩混日子。这些行为,归根结底都是内心的自私心理在作祟,正是缺少正确的价值标准的外在表现。以追求金钱、名誉、地位为价值标准的人生,只会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狭窄,也越来越急功近利。以追求为他人着想、付出奉献为价值标准的人生,就会像青年习近平一样,把逆境变成成长的垫脚石,从容面对,抛开自己的小想法,投入到为百姓办实事的大想法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结果是不但帮助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收获了自信,开阔人生新境界。

  可以说,这样一条道路,这样一种选择才是根治精神上“苦”的一剂良方。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时的讲话,他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这段寄语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这强大的感召力、感染力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自己走过的青春岁月中得出的深刻认识,对指导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读书是充实心灵、提升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除了每天参加劳动之外,在别人休息、玩耍的时间他还坚持看书,他带到梁家河最宝贵的家当就是两箱沉甸甸的书。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那个年代,不像我们现在认为读书是为了将来有出息、有更好的前程,在当时,考试交白卷,得“鸭蛋”是很光荣的事情,青年习近平却没有受这种风气影响,依然在劳动之余充实自己,读书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博古论今、旁征博引的讲话,这些都得益于他一直以来爱读书的结果,也为青年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编辑: 胡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