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关于推动哈尔滨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调查思考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王 丽  王胜君
时间:2017-11-15
15
2017-11
09:5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我市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同样需要充分发挥文艺的力量。文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精神、品味和肌理的集中体现。城市的文艺事业越繁荣,市民的文化素养越高,自豪感、认同感越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就越足,城市也随之更有魅力,更能聚人聚财。同时,文化产业欣欣向荣,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相关产业集群带动力强,对经济发展、民生事业大有裨益。我市红色革命、东北民俗等传统文艺底蕴深厚,又兼具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民族异域文艺资源,文艺资源丰富、优势突出。加快推进文艺事业发展,深入挖掘开发文艺资源,对我市振兴发展意义重大。为充分发挥文艺事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市委党校2017年第二期正处长任职培训班第二组成员利用实地走访、听取情况等形式,对我市部分文艺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艺事业发展现状

  文艺事业的基本载体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承担体现地方特色和水准的文艺院团,承担公益性任务的艺术研究机构、文物保护考古科研管理机构、艺术院校等机构单位,以及已经转企的文化单位。从文艺事业自身载体、发展以及其与经济社会的主要关系看,我市的文艺事业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文艺组织欣欣向荣。我市文艺组织广泛,现有各类剧院、剧场、音乐厅13家,文化馆(站)1500余家,专业演出团体11家,业余演出团队300个,文艺骨干20000余人。目前,主要以演艺影视集团所属专业院团、市文联所属各协会、市文广新局所属艺术研究所,以及各区、县(市)的文体局、文化馆、文联,加之部分活跃的文化传媒公司等为主,开展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文艺组织方面,全市共有市歌剧院、话剧院、儿童艺术剧院、曲艺团、交响乐团等5家专业院团,市美协、舞协、音协、剧协、曲协、书协等不同门类协会15个,哈尔滨杂志社,哈尔滨画院,哈尔滨文学创作所等文艺事业单位3个。文博展馆方面,全市共有博物馆122家,年参观人数达千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9个,文化馆22个。艺术人员方面,哈尔滨歌剧院、话剧院、儿童艺术剧院共有在职人员301人,交响乐团在编人员90人;各类协会共有会员7000余人,其中各艺术门类国家级会员536人,省级会员2428人,市级会员6619人,从事民间民俗艺术品创作和加工人员有5000余人。

  (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创新发展,尤其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上取得骄人成绩,推出一大批文艺精品佳作,创作出《共筑中国梦》等20余部、1000余首、400余幅文学、诗词、书画、民俗作品,编辑出版《松花江上大型系列文学丛书》等书籍广受文学爱好者关注。动漫作品《云奇飞行日记》获法国戛纳电视节最佳动画片奖,电影《萧红》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生命的河》导演获得俄罗斯阿穆尔之秋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中东铁路》等影视作品在央视热播。管弦乐作品《江山如画》、儿童情景剧《天天向上》得到中宣部和中国文联领导高度赞赏,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歌剧《江姐》、音乐剧《茉莉飘香》、言情剧《麻将闺蜜》、儿童剧《小抗联》、冰上舞蹈秀《COOL》等产生积极反响。各门类个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逐年增加,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三)文化品牌效益突出。我市以“冰城夏都”发展定位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底蕴根基,文化搭台、文艺唱戏,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文艺品牌。“哈夏”音乐会名扬四海,2017年春晚分会场演出震撼九州,“冰天雪地过大年”传遍全世界,“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活动全景式地展现世界艺术流派,《周末假日音乐会》等活动百花齐放,中俄合唱音乐会等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手风琴国际艺术周、全国声乐艺术展演三大国家级比赛世界大师云集、精彩绝伦。“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市百万中小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了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文艺之旅四季行”活动成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载体,“大众舞蹈节”全面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艺术哈尔滨”为现代艺术家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街头音乐节”等各类街头音乐活动遍地开花,八年来总计演出5千余场、直接参加演出人员达2万余人次,受众不计其数。国家级展览“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哈博会”成为民间艺术家展示交流艺术精品的阵地。音乐厅、大剧院每年演出500余场,极大地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文艺惠民成果丰硕。为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迎新春庆佳节”秧歌大赛,让百姓欢度节日,百场戏剧音乐进校园、百场曲艺进乡村、百场演出进社区等活动实在惠民,“好歌大家唱”比赛为群众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京评剧票友大赛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喜爱,名人书画展、剪纸、木板年画、脸谱、摄影等作品展提升了群众艺术欣赏水平,市民音乐嘉年华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等大型文艺晚会为群众提供展示平台,合唱艺术歌会催生合唱团200余支,“音乐街角”展现广场文化独特魅力和艺术风采,“农民文化节”展示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我市文艺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精品不多、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精品力作稀少。我市文艺作品的总量不足,精品率不高,新编、原创的文艺作品数量不多,缺乏反映现实题材和与形势紧扣的优秀作品,具有较大影响力、够冲击全国大奖的文艺精品的数量少、比例小。原创性作品少,大题材、大制作作品不足,缺乏关注本土特色的经典之作,能够产生较大市场和经济效益的作品严重缺乏。一些作品题材、样式、风格大同小异,艺术表现题材雷同;部分作品缺少鲜明的感情立场,甚至不能清晰客观表达思想内涵,文艺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二)体制机制落后。文艺工作体制机制滞后、组织化程度低,将文艺精品转化为文化商品的能力较弱,是当前体制机制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市文艺精品创作还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缺乏产业经营、开辟市场、扩大受众、创造效益的能力。作品缺乏发表平台、不易向社会推介,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作品,价位虚高、承担不起。艺术作品生产机构实力普遍较弱,文艺创作信息相对闭塞,作品生产周期过长,精品生产能力不强,现有精品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足。人才培养招揽机制虽不断完善,但是离当前文艺工作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各种机制始终处于不健全境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经费投资短缺。我市各文艺部门基本上只能维持职工开支,用于文艺人才培养、精品创作的经费微乎其微。同时,精品剧目在全国赛场日益激烈,创作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一台参赛重点剧目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少则也需几十万元,我市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至今没有安排专项经费。有的区县(市)开展文艺创作生产多为作者自发性行为,自掏腰包,个别领域和地方在资金投入上多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多靠临时追讨,长期处于“等米下锅”的被动与尴尬状态,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深圳、南京、杭州、长沙等地的文艺精品创作专项经费已经超过亿元,西安、武汉、沈阳、长春等地的专项经费平均在5000万左右。我市所能承担的引导、扶持或投入性的启动资金额度较低,很难吸引到较好的文艺项目。此外,我市在艺术收藏展览、评论研究、评比奖励、宣传推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也严重不足,对于文艺创作起到联络协调和示范引导作用的市文联各艺术协会也没有固定的活动经费。

  (四)人才队伍薄弱。我市文艺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稍有名气的文艺人才都被一些有实力的省市挖走,拔尖人才短缺,懂艺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各艺术院团的正常演出难以维系。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文化体制改革后,没有了事业编制,又缺乏资金吸引,人才难以“回流”。基层队伍青黄不接,没有形成老、中、青梯次配置,优秀的“德艺双馨”青年文艺人才稀缺、后继乏人。人才培养施力不均,大量业余骨干由于缺乏培训经费和师资,影响了整体素质提升。人才使用体制僵化,一些优秀的文艺人才由于游离在体制外,没有得到真正的使用,抑制了人才成长。

  (五)领导能力不足。部分艺术创作生产单位的管理者、业务人员,对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但思想观念影响实际工作水平和效能,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呼声,坚持为民服务的艺术创作理念有较大的局限性,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事业的发展。

  (六)文艺阵地萎缩。文联工作薄弱,有的区、县(市)处于一种无编制、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的三无状态;有的文联主席由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下面没有工作人员,形同虚设;有的承担职能和人员数量严重不符。部分新兴文化企业比国有艺术院团活动开展得好,但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支持,活动规模、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文艺家工作室、文学、戏剧等文艺门类创作基地数量少,不能满足创作需求。

  三、我市文艺事业发展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进一步分析我市文艺事业发展的症结,主要集中在发展理念和设计谋划上,观念保守,规划泛泛,计划经济痕迹重,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潮流脱节,形成了制约发展的重重障碍。

  (一)市场观念淡薄,成果转化率低。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我市的文艺创作和生产还存在着等、靠、要的现象,缺乏文艺产品的经营人才。有的文艺院团领导改革思维、市场观念、创新意识还很薄弱,存在维持现状的思想,影响到市场化运作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作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成熟作品得不到理想的市场化运作,后续力量不强,看不到成果转化的希望,导致进入恶性循环。

  (二)顶层设计缺位,产业发展无序。缺乏全市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统一规划,虽然每年年初都尝试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一些适合市情、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项目,但往往由于没有经费支撑不了了之。除了哈尔滨交响乐团等市属院团为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大赛,由文化主管部门主导创作一些剧目之外,其他艺术门类几乎都是自发性创作,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文学创作上,从选题到创作几乎都是随着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走,抓到什么算什么,流行什么做什么,把文艺作品的经济价值放到首位,常常忽略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向。

  (三)体制机制不顺,高峰力作“难产”。尽管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但还没有形成完整、高效、健全的工作机制。文艺项目的策划立项、宣传推介、市场开发以及权益维护、奖励政策等方面运行机制缺位,“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化模式尚未建立。对体制外文艺家、民营文化机构重视不够,没有扶持政策。《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不到位。

  (四)发展重心模糊,资源力量分散。虽然近年我市用于文艺精品创作的财政专项经费有大幅度提升,但是都分散投入到若干个小型项目,撒芝麻盐现象还很突出,缺乏重点推进方向,完全达不到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用,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较,不仅经费总量偏低,实际运用也缺乏科学的统筹谋划,无异于雪上加霜。

  四、推动我市文艺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密集出台繁荣文艺发展、促进创作生产的高含金量政策,为文艺发展迈上新台阶指明方向、提供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文艺工作应结合实际,随势而谋、乘势而起、顺势而为,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指导。把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写入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市财政整体预算和精神文明建设检查的考核范围。在市委、市政府层面成立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强化主导权,定期召开会议,从项目规划、题材策划、到人才引进和扶持措施等方面统筹、指导全市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强文艺创作的规划引导,建议市财政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比照省委宣传部做法,下拨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成立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筛选立项,甄选优秀作品予以资助,营造鼓励创作文艺精品力作的良好导向。明确发展重点方向,优先发展具有品牌性、地域性的重点文艺项目,有效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等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

  (二)创新服务管理机制。严格遵循艺术规律,着力突出服务主题,不断加强机制建设,使全市文艺创作环境更加优化,氛围更加浓厚,活力更加持续。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联等部门的联系,定期通报文艺精品创作进展情况,统筹安排全市精品创作生产工作,积极推动各文艺门类联合创作,力求产生群体效益,合力打造精品力作。建立精选机制,对文艺题材和项目进行挖掘和筛选,挑选出主题鲜明、内涵深厚且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建立立项、招标、签约等规范化制度流程,努力“打磨一批、创作一批、筹划一批、储备一批”,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质量和水准。强化传播机制,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全方位宣传优秀文艺作品,同时加大在全国各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树立并打响具有哈尔滨特色的文艺品牌。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加大对优秀作品和人才奖励力度,通过与艺术院团购买演出,与作者签约购买文艺作品等形式,实施“以奖代补”,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奖励,大力促进文艺精品生产,繁荣各类文艺创作。

  (三)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在市财政整体预算中专门划拨文艺精品创作引导资金,市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也要设立文艺精品工程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等形式,扶持重点文艺精品项目,培育打造文艺精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遵、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投入评估机制,确保扶持资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精品创作生产扶持资金列入各区、县(市)本地年度财政预算,做好投入及配套工作。

  (四)强化市场作用影响。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拍卖销售、演艺制作等中介组织,加强文艺精品的服务和营销。支持作家、艺术家以无形资产参与多元化创作生产投入,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与文化产品开发、生产同步。对于立意新、基础实、市场前景看好的优秀作品,采取市场化运作等方式,促进精品创作、生产、制作、销售,真正使精品占领市场、赢得受众、服务社会。

  (五)完善引才留才政策。建立健全各类文艺事业人才培养机制,对基层文艺工作人员、民间文艺工作队伍有计划进行专门培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加强对文学、美术、音乐等优秀文艺人才的资源整合,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创作人才。对我市急缺的高端文艺人才,给予接近其他省会城市的薪酬待遇,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干事创业空间和平台,以事业聚人、以礼遇待人、以感情留人。改善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积极拓宽用人渠道,加强老中青、高中低人才梯队建设,根据我市需求和文艺人才实际开展专项培养,不断提高文艺人才政治和业务素质。

  (六)强化文艺事业保障。加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文艺阵地建设。健全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日常运营保障机制,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阵地使用、人才队伍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得到有效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切实建立健全和完善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特别是促进公共文艺事业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推动文艺事业依法运行。

  执笔人: 王 丽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王胜君 市委办公厅综合三处处长

编辑: 卢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