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李永亮:哈尔滨市依托新型城镇化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教务处
时间:2018-01-09
09
2018-01
14:55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副教授

李永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且可以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刺激消费,扩大投资,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面对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发展县域经济既不可能走过去那样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面对新的问题,只能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思路来化解,也就是要走创新发展之路。比如,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等。如果说城镇化指出的是“往哪走”的问题,那么新型城镇化解决的就是“怎么走”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载体作用,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将是当前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从“新四化”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工业化、信息化的载体,是实现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县域工业化、信息化的载体。根据经济发展规律,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由之路,而借助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才、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新的产业发展技术、装备、业态不断涌现,同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提高工业化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历史地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总体上都是通过发展城镇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同时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 “反哺”农业,利于农业资金积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从 “城乡结构”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应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人的现代化为旨归。推进新型城镇化,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仅可以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有效吸纳农村人口,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辐射,形成一种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共进的发展格局,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哈尔滨市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市域城镇化率虽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年均增长率较低,城镇化总体水平位列副省级城市第14位。农村面积占比达到98.5%、农民占比达到51.7%、一产比重达到12%,相对于先进地区,哈尔滨的城镇化发展还处于自发、积累、渐近为主体形态的演进过程之中,“二元结构”格局亟待有力举措予以破解。

  (三)从“转方式”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

  城镇化导致人口集聚,拓展劳动分工,推动经济体系复杂化、行业多样化,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工业化创造供给,而城镇化则主要创造新型需求,拉动新型产业发展,是扩内需、促增长的关键动力。哈尔滨所属县域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城镇为平台,依靠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增强城镇在生产要素、产业产品、第三产业方面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用新型城镇化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超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为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规划

  市及县区、乡镇要立足自身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科学合理编制“三规”,以城乡建设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规划为载体,以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为红线,实现“三规”重叠融合,真正做到乡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互动,乡镇规划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发展互动,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互动,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置于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同时村(社区)级的规划要与乡镇级规划融合,乡镇级规划要与县区级规划融合,真正做到横向一体、纵向一致。

  (二)创新人才选育管理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打破计划思维,强化市场理念,最大限度地吸引高尖端创新人才、鼓励兼职、兼薪或以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发展、服务项目建设;疏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之间的流通渠道,推动人才在党政机关、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之间合理流动;形成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完善科学的人才考核体系,形成激励竞争、优胜劣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产业主导,突出特色,为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努力在三产融合上开辟新途径;注重引进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大城”或“旅游强县”,增强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抓住试点契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进一步完善与城镇化相匹配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企业在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参与性,并鼓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继续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匹配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解决地方财政困难、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建立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长效融资机制。

  (五)总结经验,分类指导,为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模式

  哈尔滨县域城镇化模式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主要模式:主导产业拉动模式、产城融合模式、强镇强村发展模式和合作组织带动模式。这些成功经验具有本土特色,极具复制、推广价值。总体思路是在城镇化总体规划指导下,积极推动县城及重点镇实施改造提质,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和功能混合;农村加快实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

编辑: 卢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