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全面领会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来源:哈尔滨日报
作者: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赫鸿艳
时间:2018-06-26
26
2018-06
09:0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灵魂,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要“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在思想上理解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在行动上自觉担负起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准确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者的结合。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的本性决定了人的需求是系统的综合体,是动态的、有所侧重的梯形分布。需求决定生产消费,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生活,追求社会公平公正,重视社会变革,相应的人的需求也会依次从对人与物的依赖阶段进入“自由个性”阶段,这个阶段人追求“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注重精神需求,进行精神生产、分享精神产品,这是人的本性释然与社会进步高度融合的体现,实现这一融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和我们党的追求。人民群众作为人的群体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对人民主体性的精炼概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的需求、动机、向往是体现历史规律的主体因素,中国共产党只有满足了人民合理的利益诉求,才能顺应规律,使社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和进步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原则与立场,这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更重要的是衡量一个政党团体的性质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出身于人民,党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深得民心、与时俱进而永远朝气蓬勃的根本原因。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时代的庄严承诺。“不让一个人掉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呼声,密切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规律,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和满足百姓需求的重大战略部署。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首次调整,其中人民需要由单一变为多元、物质文化生活由“窄”变“宽”、层次由低到高的变化,展现出这一矛盾的立体式变化特征,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细化,表明社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特点。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新时代,面向实践,与时俱进,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担负起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使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聚焦发力,优化社会生产结构,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民者,国之根也”。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对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创造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决定作用,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影响和自身利益的自主追求。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就贯穿了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制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有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真正融为一体,才能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就是激励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肩负起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历史伟业的伟大使命;始终“牢记使命”,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初心”发扬光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起的历史使命,是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理想与追求。新时代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全党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伟大梦想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彰显了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理论智慧、政治勇气与实践魄力。中国共产党永远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引领全体中华儿女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率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航船驶向光辉彼岸。

编辑: 卢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