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汪波:在发展方式转变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科研处
时间:2019-10-23
23
2019-10
10:12

  

  在发展方式转变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汪波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未停止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脚步,回顾70年来新中国各时期的奋斗历程,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态文明的不懈追求一直贯穿始终。

  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治理走过了一条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艰辛探索历程。生态文明建设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为标志,我国现代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开始建立;第二阶段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战略下逐渐建立与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体系;第三阶段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理论与战略引领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逐渐解决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实现我国生态文明质量的全面提升。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三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目标,并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性实力的一部分。回望历史,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演进。这一历史性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最初的“人定胜天”,到改革开放的“生态失衡”,再到新时代的“生态文明”三个历史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认识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56年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这一时期环保工作被政府提上日程,相继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将环境保护提到了我国基本国策的高度,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开展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初具规模,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并积极付诸实践,其核心思想便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资源环境问题类型、程度及其影响状况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方式息息相关。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重工业和快速城镇化阶段,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开始迅速恶化。生态环境形势开始从“局部恶化、总体基本稳定”进入“局部改善、总体恶化尚未遏制、压力持续增大”状态。由于过去主要是依靠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几乎到了难以承载的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期内集中爆发。“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民谣描述的情景,就是一些地方生态恶化的真实写照。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如何兼得?这个时代之问摆在了我们面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时代党和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和生态环境保护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在“八个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从理论创新角度,其主要内容至少包括“十论”:生态文明兴衰论,人与自然共生论,绿水青山价值论,普惠民生福祉论,生命整体系统论,生态环保法治论,全球生态共赢论,污染防治攻坚论,生态环境责任论,美丽中国行动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源自于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一是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理论提升,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方略;二是源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及其实践,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路径保障,必须通过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来实现;三是源自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两山论”“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生命共同体”“全球共赢”等思想是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全球治理、环境与政治关系及其规律和生态环境科学理论的深刻把握,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目的和依据。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尤其要善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居首,实现生态技术的重大突破,夯实生态产业经济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重点是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又降低污染排放负荷。对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编辑: 卢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