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赫鸿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筑人民群众幸福满意的安全网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科研处(供稿)
时间:2020-01-08
08
2020-01
09:35

  

  保障和改善民生构筑人民群众幸福满意的安全网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赫鸿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述,其中,“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承担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筑着人民群众幸福满意的安全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一个国家道路和制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人民的满意度,人民的满意度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经济体,发展道路、实行的社会制度各异,但归根结底比拼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人民利益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和基本宗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筑安全网的基础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应人民的期待,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是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全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这些生活需求侧的新要求、新变化,都需要生产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整的基础决定性环节,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推动经济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次,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发展经济,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产品;再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好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现阶段新的结构性短缺难以单纯依赖市场满足供给,必须辅之以社会政策,不能搞形式主义的假大空,不能好高骛远,要切合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基本与补短板相结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筑安全网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现阶段我们要关注的民生领域中的焦点问题包括民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以保基本为主,并与补短板结合起来。保基本,提升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本集中在这六大民生领域:第一,在收入分配方面,推动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 第二,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其中重点在提高农村青年的受教育年限和水平,力争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依据科技创新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规律,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三,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打破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与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主要矛盾,重点解决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去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使城镇就业率水平达到一定比例。 第四,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力争形成全民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针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尽快建成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住房保障方面,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步伐。 第五,完善全民健康保健制度,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取消以药养医,为人民提供更加有效便捷完善的医疗健康服务。 第六,打造平安和谐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实现政府服务、社会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建设平安美丽中国。 民生领域的短板主要集中在“顽固不化”的“硬骨头”问题上,发扬“钢牙啃硬骨头精神”,要突出解决好“脱贫致富”“生态文明保卫战”“控房价”等问题,对于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民生问题就要采取补短板措施: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贫困问题的短板。贫困问题是当前全面小康进程中的最大短板,2020年底要实现全面脱贫,就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这场攻坚战。同时要建立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注重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的培育,避免脱贫后返贫问题的发生。二是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力度、成效前所未有,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旷日持久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的防治问题、江河湖海的净化问题、生产用地的复耕问题,争取尽早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三是打好收入分配公平战,补齐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较小的短板。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现象仍然存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任务艰巨,增加中等收入者收入,壮大中等收入者群体队伍具有多重意义,对于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四是打好“房住不炒”供给战,补齐群众住房问题上的短板。依据“住有所居”原则,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正确定位,逐步挤出房地产价格中的泡沫,慎重和稳妥地解决好房价问题和住有所居问题,建立长期有效的住房供给机制。

  守初心、担使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筑安全网的重要保障 民生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最能体现党的宗旨和政府的职能,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能体现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把增进民生福祉的责任扛在肩上,把为民排忧解难的举措落实到行动中。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初心和使命,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的新部署新要求,强化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以为民之情、爱民之意投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实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民生问题重要论述作为思想旗帜、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确保党的主张和决定在民生领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践行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弘扬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大爱精神,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下足增进民生福祉的“绣花功夫”,把改善民生工作做实、做精、做好。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践行初心和使命,就是要认真履职尽责,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的民生保障服务举措,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可持续地惠及人民群众。践行初心和使命,就是把讲政治、讲纪律融入到改善民生工作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整治民生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脚踏实地践初心、全心全意解民忧的良好工作风气。以新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织紧织好人民群众幸福满意的安全网,不断提升“民生高地”的惠民高度,让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来源:《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 科研处(供稿)

编辑: 卢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