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周瑞辉: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彰显冰雪特色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哈尔滨日报》理论版
作者:培训处
时间:2020-10-19
19
2020-10
09:56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正处长任职培训班学员、市委政研室研究二处处长周瑞辉同志在学习期间,对“三带来”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撰写了《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彰显冰雪特色的思考与对策》一文,2020年10月16日《哈尔滨日报》(理论版)予以刊发。

  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中

  彰显冰雪特色的思考与对策

  周瑞辉

  哈尔滨地处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平均雪期105天,穿城而过的松花江封冻期130天左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赋予哈尔滨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冰雪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冰雪治理成为哈尔滨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哈尔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一、在推动发展上挖掘冰雪要素,做大做强冰雪产业

  哈尔滨冰雪产业具有较好基础,一年一度的冰雪大世界被誉为世界著名四大冰雪节之一,太阳岛雪博会吸引着中外宾客纷至沓来。近年来,还通过举办采冰节、冬捕节、冰钓节、滑雪节等节庆形式,丰富冰雪题材的活动,拉长冰雪产业链,很多企业投资建设室内冰场、雪场及冰雪乐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时段的冰雪消费需求。但也要意识到,哈尔滨冰雪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周边城市纷纷开发冰雪产业供给,市场竞争日趋激励,冰雪旅游高峰时段接待能力有待提升,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衔接不够顺畅,冰雪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集约和精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以后,各大室内外滑冰场滑雪场逐步清场谢客,冰雪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问题需要切实重视、及时解决、抓紧改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我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具备冰雪要素聚集优势,没有理由不把“冰天雪地”这座金山银山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形势变了,市场变了,需求变了,资源条件也变了,我们的思路和工作重点要与时俱进,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该优化升级的优化升级,该转型的转型,该淘汰的淘汰,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9年7月,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立了构建“4+4”现代产业新体系的目标。要利用谋划制定“十四五”规划契机,把谋划推进冰雪产业发展融入到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目标中,在推进力度、保障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形成支撑产业做大做强的体制机制。应坚持顶层设计,巩固提升冰雪产业链供应链,以冰雪旅游为牵动,把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冰雪设计、冰雪建造、冰雪景观维护、冰雪机械、冰雪运动用具生产加工等子产业抓好,形成配套完整、供应齐全、质量可靠、相互闭合的产业链。应注重冰雪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院校,加强政府、院校、企业间合作,创新冰雪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级人才引进基金,鼓励院校、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好冰雪产业组织人才、经纪人才及培训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引进。

  二、在完善治理上考量冰雪因素,做精做优城市管理

  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体系,从宏观上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都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方面。哈尔滨作为北国“冰城”,冰雪与城市治理各个方面的联系和渗透是全面的、长期的、深层的。比如,哈尔滨的冰雪季就是供暖期,与此相关或由此衍生的房屋设计建造、冰雪清扫、供热、交通、大气环境等诸多问题,在推进包括这些问题处置在内的城市治理中,是否充分考量到冰雪因素的影响,成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和成效的重要标尺。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设计、位置、功能、配套以及建筑材料的保温性能、承重系数等,都要把冰雪因素以及连带效应考虑进来,这种影响往往是静态的、预设的、前提性的。对于城市管理来说,冰雪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动态的、偶然的、临时性的,搞好城市管理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工作更复杂。冰雪清扫本身就是哈尔滨冬季城市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冰雪清扫的速度、效果是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标志。要在清扫冰雪工作上深入探索,发挥市、区、街道、社区多方多层优势,打造协同高效的全方位、立体式工作机制,提高智能化精细化机械化管理水平,让哈尔滨冰雪清扫作业成为驰名中外的城市特色标牌,为哈尔滨冬季城市管理增分添彩。要在改善供热管理上加大力度,扎实推动“多规合一”,制定和深化全市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热管网互联互通,调剂区域间热源不平衡问题。加强主管部门、供热企业和街道社区联动,强化供热企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定期开展供热行业专项整治。要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统筹施策。经专业机构检测分析,影响哈尔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煤,全年占比为36%,其中,深冬季达43.2%。要将治理燃煤污染、特别是散煤燃烧作为主攻方向,落实城市燃煤消费总量和煤质种类结构控制方案,确保燃煤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在2020年实现九个区建成区内35蒸吨以下和九区建成区外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基础上,重点对燃煤电厂和市区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针对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散煤污染排放量高的问题,加快推进区域改造。要在交通疏导管理上闯出新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安全源头管控,推动交通、气象、城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把降雪对城市交通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降至最低限度。探索建立优化交通运行实时管控系统和交通保障应急处理机制,遇有冰雪灾害天气加大地铁运营班次和频率。开发利用交通大数据资源,针对冰雪天气专门制定优化信号配时方案,根据城市路网交通流演变规律引导市民智慧出行。

  三、在涵养文化上熔铸冰雪元素,做足做响寒地文化

  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哈尔滨冰雪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形势更加多样、影响更加广泛,冰雪雕塑、冰雪民俗、冰雪艺术相映成趣,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等经典建筑在设计理念上融入了冰雪元素,生产生活中与冰雪密切相关的用品商品种类繁多,冰雪画等艺术品远近闻名,冰雪运动普及率全国名列前茅,冰雪文化成为我市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推进哈尔滨文化发展繁荣,要把哈尔滨文化根脉传承下去,多途径、多方式、多维度做足做响以冰雪为代表的寒地文化。要合理规划冰雪文化设施布局,加大建设投入,创新冰雪场馆运营管理机制,降低市民从事冰雪运动的成本。要树立综合开发理念,把冰雪文化融入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创编冰雪题材的音乐、舞蹈、情景剧等艺术形式,打造冰城系列的冰雪文化符号纪念品,更好地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要和游客消费需求。要在巩固提升冰雪文化传统载体基础上,开发拓展冰雪文化新载体,在种类、样式、功能上更多地渗透和体现冰雪创意。要善于挖掘冰雪文化发源历史,讲好冰雪文化故事,传承弘扬冰雪文化,把冰雪文化凝结的斗争精神、蕴含的进取品格发扬光大。要增强冰雪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让市民和游客在参与体验中重温历史、磨练意志、感悟创业艰辛、珍惜美好生活。要注重激励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冰雪运动,提高冰雪设施覆盖面、可及性,把冰雪运动作为市民基本运动项目纳入政府政策支持规划。要坚持把冰雪文化与欧陆文化、音乐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挥面向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合作的地域优势和良好条件,举办冬令营、国际冰雪沙龙等活动,促进友好城市间冰雪文化交流,培养年轻人的冰雪兴趣和赏冰玩雪热情。要抓住冬奥会举办机遇,积极与北京市、河北省对接,适度承接一些参与冬奥会代表团的前期训练或切磋性赛事,借势拉动冰雪文化协同发展,也要派出学习考察团,对举办国际赛事的软硬件建设、办赛流程、赛事服务管理等进行学习借鉴,为今后申办举办承接更多更大规模的国际冰雪运动赛事奠定基础。

  学员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政策研究室研究二处

编辑: 杜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