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康晓强:从契合性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时间:2023-05-10
10
2023-05
09:52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基于两者间的这种高度契合性,我们才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更为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滋养。

  在宇宙观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是把它们视为一个融通、统合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宇宙观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人在不同时期对“天”有不同的理解侧重,如殷周时基于宗教崇拜视为“主宰之天”或“人格之天”而对自然心存敬畏,或者赋予自然以道德价值而界定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或者视若没有目的和意志而超然于人类的“自然之天”,但都没有把“天”和“人”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而是从统一性方面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随着人对自然规律理解和把握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根本“不可能成立”。可以说,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在天下观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常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视作未来社会的理想构型。《礼记》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有“三世说”,其中的“太平世”指的就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大同思想作出新的解读和阐释,提出了比传统儒学“大同”思想更丰富的“世界大同”观。大同社会实际上是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相似的。正如艾思奇所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曾是中国历史上一切伟大思想家所共有的理想。从老子、墨子、孔子、孟子,以至于孙中山先生,都希望着世界上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能够出现。”中国近代不少先进知识分子胸怀天下,从大同理想出发接受并认同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

  在社会观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社会观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民是安邦治国之命脉、社会和谐安定之基石,领导者必须爱民、利民、富民、安民。虽然这种思想的主旨在于巩固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也鲜明体现了一定历史条件下民本思想的重要价值,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群体高于个体”,主张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生存生活并实现人生价值,因而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道德理念,这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以社会为本位而非以个体为本位高度契合。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韩非子的“论其税赋以均贫富”等思想,社会公平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也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共同富裕”高度契合。

  在道德观层面具有高度契合性。道德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社会历来提倡“以德治国”。譬如,周公主张“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孔子倡导“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提出施行“仁政”,认为让人心悦诚服的“王道”优于“以力服人”的“霸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的观点,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真正人的道德”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极为重视道德的实践品格。从《周易》中“履,德之基也”到《礼记》中“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从孔子所说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到墨子认为的“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从朱熹强调的“知行常相须”到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实践品格的重视一以贯之。与之相契合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从不把道德视为纯粹的概念、抽象的价值、空洞的规范,而是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有在作用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 杜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