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李桂芹:建设农业强市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3-06-27
27
2023-06
09:33

  建设农业强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李桂芹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四句话体现了我们党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贯要求,我们要把这一总要求贯穿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2023年哈尔滨市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哈尔滨建设“农业强市”就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直接落实。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和省市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蝶变。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抓好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大政治责任。逐级压实落靠种植计划,确保粮食综合产能保持在300亿斤左右。积极承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任务,以绿色优质高效为方向,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落实落细国家和省强农惠农政策,在产粮大县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定落实中央和省大豆扩种决策部署,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落实生产者补贴向大豆倾斜的政策措施,强化组织引导和激励,确保种植面积333万亩以上,坚决完成好大豆扩种的政治任务。以“两牛一猪”为重点,落实国家和省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快推进木兰牧原、巴彦润泰等新改扩建规模猪场项目达产达效,切实抓实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以保障“菜篮子”供给多样化为导向,持续抓好典型示范、信息宣传和技术服务,稳定经济作物产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省政策支持,着力打造产品研发、高端制造、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园区。抓住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布局和资金投入,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底线。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机制,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现有水平。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壤生态水平,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推动“四个农业”落地见效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坚决把科技支撑作为建设农业强市的主引擎,用好用足省会城市科创资源集聚优势,推动种质资源、机具装备、数字、生物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全链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依托东北农大、哈兽研、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围绕种植养殖新技术、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及肥料、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兽用生物制品等领域,组建联合创新团队共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省高端智能农机产业园区项目,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加快数字赋能步伐,启动建设市级数字农业服务应用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数据服务,为农业发展规划、生产监督、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提供决策支撑。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永续发展,加快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把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顺应消费新需求,推动我市由满足温饱的大粮仓变成满足营养健康的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扩大绿色有机认证面积,从土壤改良、配套施肥、选择良种等方面入手,给农产品贴上绿色标签,提升“哈字号”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农业“三减”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

  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不仅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俄罗斯进口食品之所以在国内比较受欢迎,不是因为档次高、口感好,主要就是因为俄罗斯从种植开始完全采用欧盟标准,管理严格,吃得放心。要在全市开展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做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踪,让“哈字号”农产品成为安全食品的代名词。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抓住自贸区建设契机,推进对俄农业合作,在俄远东建设域外种植基地。以蔬菜、山特产品、杂粮杂豆等为重点,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使“龙”字号农产品叫响全国、扬名世界,成为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的代表。落实“互联网+高质量农产品”行动,推进与阿里巴巴、浙商、顺丰等企业合作,共建全产业链物流、加工、产品追溯和交易平台。继续办好国际大米节。加强品牌培育,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优势牌,积极做好品牌和产品包装设计,让好产品有“好卖相”。

  聚焦富民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大力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休闲渔业、农事体验、乡土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等现代农业景观区块,打造一批集餐饮、度假、观赏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大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落实力度,健全全市农民劳务转移和创业就业信息网络,完善精准到户的劳务输出微信工作群,加强动态管理,多措并举提供精准服务。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特色手工作坊、电商直播和创意农业等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目标,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进乡创新创业者”“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四大类群体,采取市县联动,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突出抓项目、强园区、优环境、惠民生、补短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全面提升,营造竞相发展、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狠抓产业招商,制定农业项目招商图谱。以“两头两尾”为抓手,聚焦工业、突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进县域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组织一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兴村强县示范行动,集中建设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跨部门信息互通,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常态化问题排查整改,确保“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进一步压实各级包保、行业部门和驻村帮扶责任,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帮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补齐帮扶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帮扶产业提档升级,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公路向自然村延伸,开工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改造危桥20座。实施农村饮水维修养护项目,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提升供电可靠性。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3000个,并向重点乡村延伸,构建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规范,完成51处农村用作经营性自建房隐患整改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立法。强化集体资产管理,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编辑: 杜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