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游志斌:提升防汛救灾指挥能力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时间:2023-09-18
18
2023-09
09:59

  特大洪涝灾害应对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而指挥工作是整个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因此,要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建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业务保障等设施设备和系统,确保上下贯通、一体应对。

  把握好防汛救灾指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尤其是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水电油气管网等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复杂,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不断增加,洪涝灾害条件下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灾害指挥工作任务更加严峻复杂。特别是,不同类别灾害指挥工作的特点有较大差异。以我国内陆地区的特大城市内涝灾害为例,常面临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等多类(种)重大风险,易造成城市大面积运行障碍、大量人员受阻受困亟待救援等情况。今年7月底发生的京津冀区域洪涝灾害,具有大范围“散点响应”的特点,除了城市大面积内涝、电力通信中断等情况,途经丰沙线的快396次、直180次、快1178次列车上的2700余名旅客和乘务人员信号中断、物资紧缺;截至8月8日18时,北京市共造成近129万人受灾,累计转移群众8.2万余人。而且,由于防汛救灾工作具有大范围“散点响应”的特点,主要领导不能贸然赴某个点指挥处置,需要统筹指挥调度、科学研判决策,否则极易错失解决关键问题的时机。在这种场景下,需要最大程度调度救援力量组织开展科学救援,并利用村委会、学校、体育馆、保障性住房等场所,集中安置受灾群众,全过程全手段防范化解各类可能风险。

  全面加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的规范性建设。指挥规范化建设是衡量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标尺。大规模防汛救灾指挥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管理系统,往往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水利、应急管理、气象、公安、医疗、环境、交通、军队等众多机构,以及周边大量赶来增援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而这些机构和应急人员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日常各自有管理制度或指挥程序,缺乏统一、科学、完备的指挥规则设计,如果未加强指挥规范化建设,极易导致应急指挥部体系运作的混乱无序。比如,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失去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灾害的主动权”,成为这次灾害的一个重大教训。因此,需要在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中把“指挥规则设计”作为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的最优先事项,持续加强突发事件指挥规则设计,形成科学完备的规范指南体系;研究设计标准化、综合化的国家应急指挥部组织架构,同时考虑各地各行业领域应急指挥组织架构及设置的规范化、兼容性;设计清晰完整的一元化指挥链条,明晰各地各行业领域指挥部防汛救灾的权属关系,明晰后方指挥部与前方(现场)指挥部的权属关系,保证各类指挥部真正贯通、一体化应对,并确保让专业指挥人员真正拥有应急指挥权,努力克服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多头指挥、交叉指挥等权责不清问题。同时,建成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规范标准的防汛救灾指挥员队伍;注意提高洪水预报能力,根据降雨预测和洪水预报,统筹考虑防洪整体大局;通过水库的预泄迎洪、拦峰削峰、退水腾库等措施,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努力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落实应急预案行动措施,把握工作主动权,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灾害所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

  完善防汛救灾的指挥保障能力建设。一是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和规范现场指挥制度,明确各类灾害的指挥职责、指挥权移交等具体内容。二是抓紧制定领导干部防汛救灾指挥工作规范性文件,注意建立和完善与指挥相关的响应升级、日常培训、预案演练、经费保障等配套管理制度。三是完善防汛指挥队伍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制度,开展基层防汛救灾指挥处置的示范工作,促进防汛救灾指挥水平不断提高。可对在指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注意在防汛救灾工作中选拔和考察干部;纪检监察等部门应加强防汛救灾工作的监督检查与评估总结,对在防汛救灾工作中态度消极、推诿扯皮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依法严肃查处。四是建立防汛救灾标识系统和资源管理制度,尽快建立指挥标识系统,研究和建立现场警戒线划定、绿色通道等相关标准;建立防汛救灾处置工作所需各类物资器材的日常管理制度,考虑建立防汛救灾处置资源数据库,比如,可以研究建立适应城市严重内涝应急指挥车的装备配备标准,配备卫星通信、现场图像采集及传输设备、备用电源、冲锋舟、救生器材等装备。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编辑: 杜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