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张泽文: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拓展与创新
来源: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3-12-11
11
2023-12
11:04

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在网络空间的拓展与创新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张泽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同网络空间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空间不仅成为衔接现实社会、推进网络社会形态演变的重要延展性场所,也逐渐成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与创新的重要场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挖掘网络空间与青年群体的耦合优势,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空间和主体边界,从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方法的融合与创新、话语的契合与艺术、载体的综合与渗透、技术的耦合与赋权、资源的统筹与生成等方面入手,促进各要素之间既独立运行又有机统一,以切实发挥网络育人的实际效能,进而厚植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其使命担当。

  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变化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爱国主义教育场域走向虚拟化。网络空间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场域,也是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等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网络。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会形态发展的同向聚合、相融并进,促使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交融,带来生产生活和学习模式的变革与重构,使爱国主义教育场域逐渐走向虚拟网络空间。这不仅意味着现实与网络的有效对接,还意味着互联网超越传统的空间概念和功能,承载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综合优势,成为加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是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的,其存在状态和作用范围是无形、无边界的,它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存在形式。但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虚拟性”不具有虚无和虚假之意。尤其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青年群体可以逐渐融入到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在跨时空的全新场域中获得超越物理空间的新奇体验。

  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使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走向多维化。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是相对于现实社会的中心化发展而言的,是指网络系统中任一节点都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序列,也是一种阶段性分散而整体性集中的新型信息生产和网络社会关系形态。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降低了信息生产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由传统的简单化模式走向多维化建设。青年在网络空间凭借专题平台、系列软件、网页专栏等集文字、图片、影音功能于一体的多元载体,与虚拟空间高度互嵌的科技手段,能够获得海量、立体、多维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摆脱以往仅靠文字、语言说教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优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网络空间的交互性使青年线上互动意识更强化。网络空间的交互性是指网络用户通过多种输人和输出方式,与网络系统、与其他网络用户进行双向甚至是多向交流互动的特性。网络空间的交互性区别于其他的传统媒体,突出表现为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的鲜明特征。爱国主义教育从集中化、序列化的现实空间走向扁平化、个性化、弥散化的网络空间,实现了“以点对面”向“以点对点”的教育方式转变,凸显了网络空间的综合优势。在现实社会中,青年受真实环境的制约、个体的性格差异以及交流对象的复杂性等影响,缺乏适合交流沟通和互动的开放性场域,导致交流互动频率被大大压缩。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不可交叉转换的关系,因此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双向主体间的主动思维和互动行为。新时代广大青年更热衷于参加网络教育活动,更喜欢在平衡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激发爱国情、夯实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网络空间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对策

  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网络空间信息庞杂、共享速度快,既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时也隐蔽着许多阻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信息,容易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群体带来信息选择困惑。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与创新要从实现教育内容的协同运行开始。教育者首先要优化、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使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达到最优。如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梳理、整合碎片化、分散化教育信息,以避免内容重复;优化传统教育内容,防止新内容缺失,实现优势集聚;解决好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现实问题阐释不力和对青年吸引乏力等难题。其次,要摒弃简单叠加式的整合手段,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精细化分类,发挥网络空间主流因素对分散和碎小信息的凝聚作用,形成主题鲜明、层次分明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再次,要及时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不断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并把这些原创性观点、引领性论断、生动性话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时代升华;要善于把网络热点话题和舆论焦点纳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体系,用好网络舆情教育新内容;要对抽象教育内容进行具体可视化转换,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借助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精准推送;要及时做好追踪、反馈和评估工作,真正落实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还要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中,接地气、有生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地在青年群体中传播。

  促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融合与创新。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既是传递教育内容的独立存在,又是体系化的整体性存在。教育者如果只是机械地合并线下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则传统的方法优势难以在简单的组合中得到最大化发挥,而各自的不足又未能在有机的统一中得到最优化弥补。为此,教育者要从协同角度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联合建设,创新传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方法体系的互通互融机制,形成网络与现实高度融合的新方法体系;要深度融入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比较鉴别与自我教育等基本方法,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精准滴灌”“云实践”等新方法,以构建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矩阵。这就需要发挥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实效强的优势,以蕴理于情、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景化运行。教育者要特别注意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被网络工具所异化,忽视自身的主导性地位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而是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教育内容的鲜活度和方式的灵动性,以提高青年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

  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契合与艺术。“理论是系统化的知识,话语则是知识、研究范式和话语权力的集合体。”爱国主义理论通过合乎时宜、合乎情理、合乎兴趣的话语表达方式,使青年从中得到理论的教化、情感的触动和实践的感召。新时代,网络社会语境的深刻变化正推动着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走向重塑。教育者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话语、宣传话语、官方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通俗话语和青年乐于接受的“微言微语”“网言网语”,以使其听得懂、听得到;要把爱国主义理论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小众叙事,构建青年爱看、爱说、爱用的话语体系。

  强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综合与渗透。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在带来教育优势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载体运用单一化、浅显化等问题。实践中,只有多种载体相互协调配合、发挥综合效用,才能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作用,还需要辅之于其他形式协同开展。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网站、专题平台、网页专栏等主渠道作用,兼顾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知乎、学习强国等微载体功能,以减轻主渠道的“超载”压力,增强微循环的“承载”能力,促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越来越融媒体化。相关部门要利用大数据对青年人常浏览常使用的网站、平台、APP进行精准分析,深研广受青睐和高频使用的系列载体,建构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系统,以筑牢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

  总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新型网络空间,不仅对我国政治发展、经济变革和文化繁荣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培育新时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年的誓言,掷地有声。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领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优化内在结构,不断向网络空间拓展延伸,以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进而厚植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其使命担当。来源:《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

  科研处(供稿)

编辑: 杜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