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院概况
教学培训
科研咨政
郭莉娜: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激活哈尔滨振兴发展新动能
来源:《哈尔滨日报》理论专刊
作者:科研处
时间:2024-04-08
08
2024-04
10:07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激活哈尔滨振兴发展新动能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

郭莉娜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期间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哈尔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建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在科技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哈尔滨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中就提到了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力量布局,推进市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新机制。”因此,以“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共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交汇,推动科技资源就地利用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是哈尔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市场用户五大要素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创新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在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与目标用户的市场导向前提下,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尖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从差异矛盾共处走向优势兼容共生的过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对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立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

  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政府高位制定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哈尔滨全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能够在宏观上明确主体的协同创新方向,将资源更精准、高效地应用到相关产业发展当中。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推动科创园产业集群建设,使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集群关系网协同共享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研发系统,极大降低了独立技术研发的成本和风险,产生了整体创新效应。而且通过布局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降低政府在不同类型产业上的风险投资偏差,使各业态之间相互支撑,使资源要素之间实现充分流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资源得以高效组合利用,真正形成多业态共融共生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另外,通过前瞻性的宏观战略规划布局科技创新的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层级和特色,打造兼具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趋势的特色产业矩阵,使哈尔滨全域内资源更精准地应用至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当中,减少协同创新产业领域的同质化建设和资源浪费,提升协同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搭建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建立多方共赢长效机制

  首先,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完善市场驱动创新机制。聚焦哈尔滨本土地域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建设引领型平台。重点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瞄准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精选龙头企业牵头,建立行业顶尖人才需求清单,引导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才荐才,通过一对一联系服务和一事一议原则引进,推动院士级别领衔的高能级平台建设。尝试建立首创性改革探索,全领域、全方位提高平台对科技创新、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同时,依据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利用政策工具引导市场机制推进技术系统创新效能的提升。精准、全面掌握市场发展趋势,推动创新要素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流向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研发核心技术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各行业领军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平台的组建与运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常会在技术路线筛选、技术需求研判、市场定位等层面影响着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攻关方向。通过平台搭建的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及产学研的合作中心来高效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疏通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能。

  其次,建立多元主体创新联合体,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合体,签订权责一致、激励相容的共建协议,进行目标任务一致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攻关。建立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机制,明确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多措并举保障各方权益。另外,联合体要建立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打造哈尔滨新兴产业链和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体化、股权化的运行机制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不断完善考核、人才培养、管理利益分配、风险预警评估、退出约束机制。另外,在联合体建设中,要精准对接科技人才与企业技术需求。依托平台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聚焦企业需求进行专项培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对企业派遣科技专员,加大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支撑力度,完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考核评价机制。

  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首先,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能级。整合全域科技创新资源,打造集产品创新研发、知识产权创造、高精尖人才培养、金融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塑造产业园区的品牌,提升哈尔滨科创产业园区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高水平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传统孵化器转型升级,聚焦未来产业方向,挖掘培育一批服务特色鲜明、运营模式灵活的载体,提高“硬科技”孵化服务能力,打造标杆孵化器。聚焦前沿技术转移转化,引导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建功能互补、结构完善、产创一体的联合孵化平台,集聚服务相关领域顶尖创新人才和创业项目,建成产创融合示范区,加快孵化一批未来产业领域企业。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的全要素服务能级,提高标杆孵化器早期投资、平台运营、团队建设等服务能力。鼓励科创园聘请专业化、高水平的运营管理团队,引入专业的法务、投资、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建设集成化服务平台。支持科技产业集聚区采取自建或共建等形式,建设共享实验室、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颠覆性科技成果的高效能转化。引导社会资本面向未来产业科创园区设立专项孵化基金,提高早期科创项目投融资服务能力。

  其次,加快未来产业、新兴战略产业集群。重点关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联动东北其他省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交流互动,互相借鉴优势做法。提高新兴技术企业的财政支持。相关部门全方位支持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并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加快资本集聚提供帮扶,推动企业业态快速转型,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壮大,聚焦我省关于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库制度,重点孵化生物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和能够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的小微企业,构建新型企业培育成长体系,实现创新梯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继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以提升产业价值链为导向,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布局转变。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全域创新创业策源地

  首先,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生态环境。要在哈尔滨全域建立“一盘棋”思维,避免各项创新政策之间可能出现互斥效应,要加强政策间的衔接,保证政策效益能够叠加放大并持续发挥,以政策优势吸引更多创新主体加入。另外,建立全域一体化创新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各区比较优势,还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集成优势,加强哈尔滨各区县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各区、县(市)研发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在全市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打造“一区研发、全市孵化”的全域联动创新模式。通过平台建立的全市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以及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建构起更高层次的跨区域创新联合体,激发全域发展合力,构建全市域联动创新的大格局。

  其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是建立一流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设需要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为重点,持续优化市场环境。通过“放管服、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政务环境的改善,减少多主体协同的交易成本及时间成本,提升市场化创新主体在政务服务中的满意度,激活创新主体创新创业的内驱力。另一方面,要以公平竞争为导向,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化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了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法律体系,不仅利用法律约束力为协同创新主体建立了法治保障,降低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保证创新联合体内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增加创新主体间的信任纽带,提高协同创新效率。

  第三,营造一流创新文化。创新不仅涉及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也涉及文化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一流的创新文化就是要建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影响着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的认知层级,制约着创新主体的行为模式。因此哈尔滨要因地制宜地创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用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容错机制引导优秀项目落地生根,对有想法、有创意的人才给予充分尊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定期召开人才峰会,吸引全国企业家来哈投资创业。发挥企业主体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在人才高聚集区建立招才引智的工作站,引导企业联合高校进行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破除唯“学历”“职称”的门槛束缚,建立以运营绩效、企业评价、薪资待遇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引才用才体系。

  总之,“政产学研用”是一项牵涉多主体、多领域、多部门、多要素的系统创新工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是哈尔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认识上、实践上的再一次深化,是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激活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编辑: 杜艳敏